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——山海协作余杭—柯城篇

发展改革委公众号2019年12月24日10:17分类:要闻

聚焦一个目标,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▲▲▲

围绕浙江省委“打造升级版,推进大合作,同步实现‘两个高水平’”的要求,余杭与柯城区积极对接,签订打造“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”战略合作协议,转变以往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传统协作模式,更加注重打通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通道,努力实现两地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,争当山海协作“排头兵”。

余杭

优化项目援助“再加力”

在协助柯城区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同时,健全援助项目申报筛选机制,提升项目整体水平。比如,发挥余杭数字经济发展优势,帮助柯城区导入数字经济高端资源,已对接引入阿里云等30余家服务机构,推进了20余家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。

推进绿色发展“再提速”

绿水青山是柯城区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在财富,在坚持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前提下,双方共建文旅融合“共享民宿”、共组农特产品销售联盟,创新“一村万树”绿色期权“消薄”新模式,目前已有155家企业认购绿色期权包206个、认购资金达822万元。

强化政策支持“再加码”

大力支持柯城区乡村建设,近年来已落实扶持和援建资金1200余万元,真正做到“舍得投、舍得给、舍得帮”。

发挥“两只手”作用,打造协作发展双引擎▲▲▲

用好政府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场“无形之手”的力量,进一步汇聚合力、精准用力。

一方面,积极发挥两地政府在山海协作中的引导带动作用。两地政府加强统筹谋划,积极搭建协作平台,合力推进“飞地”园区建设、农业农民增收、农村电商发展、人才引育和技能实训、旅游项目合作、土地指标异地调剂等共建内容。比如,2013年以来,柯城区向余杭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7173亩,帮助余杭拓展了发展空间;余杭兑付资金28.6亿元,为柯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。

另一方面,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。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,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,引导资本、人才、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,推动两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。比如,支持恒生科技等企业参与柯城“新材料+”特色小镇建设运营;组织由浙江服装创新服务综合体、阿里巴巴淘工厂等组建的服装产业智能制造联盟,助力柯城区对接艺尚小镇高端服装时尚产业资源,成功引进了投资12亿元的网驿时尚工厂平台等项目。

构建“三个一”模式,形成合作共赢大格局▲▲▲

强化平台支撑和机制保障,真正把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工作抓细抓实、抓出成效。

共建一个山海协作产业园

自2013年合作共建余杭—柯城山海协作产业园以来,持续推进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未来科技城与山海协作产业园之间的深度合作,打造余杭产业转移承接“主基地”和全省山海协作“示范区”。目前,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69个、计划投资161.4亿元;建成投产企业51家,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。

2018年,园区12家规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、税收1.3亿元。

打造一个山海协作柯创园

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黄金区块携手共建柯城科创园,统一政策、统一宣传、共同招商、共同管理,创新探索“研发总部在余杭、生产加工在柯城”的“飞地模式”,打造柯城接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杭州都市圈的“桥头堡”。

今年1月正式开园以来,入驻企业11家,已培育上海和雅母婴等多个优质项目到柯城产业化落地。

形成一套山海协作新机制

❖固化联席会议制度

建立党政班子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开展互访,商讨深化协作、开展共建的新思路。5年来,双方区级领导层面互访已达11次。

❖落实干部互派制度

截至目前,两区共互派20名干部挂职,真正让两地干部“想到一块、干在一起”。今年,余杭选派赴柯城挂职的黄宏瞻同志被评为杭州市担当作为好干部。

❖创新信息共享制度

将“柯城—余杭山海协作产业园”、柯城科创园等平台纳入余杭区产业领导小组、招商推介平台管理,专门设立“山海协作”招商部,实现两区招商信息、企业资源和商会资源的互通共享。

下一步,余杭将本着“优势互补、互利互惠、长期合作、共同发展”原则,在更大范围、更广领域、更高层次上推动交流合作,把“山”的特色与“海”的优势有机结合,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,全力打造好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。